产品中心

产品展示 您现在的位置是: 首页 > 产品展示

杨先明华夏史(四)编著:丝雨惊鸿

来源:产品展示    发布时间:2025-03-22 03:04:14

杨先明,性别:男,年龄:80,网名:丝雨惊鸿。工信部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退休科技工作人员。早期从事激光通信设施研究,2

订购热线:17771670781

      杨先明,性别:男,年龄:80,网名:丝雨惊鸿。工信部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退休科技工作人员。早期从事激光通信设施研究,2000年起在广州、武汉、南京、长沙和大连等地从事光电数字传感器的研究。业余爱好:文学与历史,围棋与中国象棋,热爱乒乓球运动。近年主持“国瑞传媒”,编写著作与直播如下课题:1、漫谈文学与历史,2、围棋与中国象棋基础讲座,3、“泛在电力物联网”系列专题讲座,4、乒乓球技术教学。

      《杨先明华夏史》系根据与参考互联网众多资料与文章编著而成,不定期连续发表。不当之处敬请指正。

      王莽(公元前45年-公元23年10月6日),字巨君,新都哀侯王曼次子、西汉孝元皇后王政君之侄、王永之弟。中国历史上新朝的建立者,即新始祖,也称建兴帝或新帝,公元8年-公元23年在位。

      王莽为西汉外戚王氏家族的重要成员,其人谦恭俭让,礼贤下士,在朝野素有威名。西汉末年,社会矛盾空前激化,王莽被朝野视为能挽危局的不二人选,被看作是周公再世。公元8年12月,王莽代汉建新,建元始建国,宣布推行新政,史称王莽改制。

      王莽统治的末期,天下大乱,新莽地皇四年,更始军攻入长安,王莽死于乱军之中。王莽共在位16年,卒年69岁,而新朝也成为中国历史上很短命的朝代之一。

      西汉末年,天下动荡,皇权衰弱,外戚与宦官势力如野草般疯狂生长,肆意侵蚀着朝堂的权力根基。皇帝多为幼主,无法亲政,朝政大权便落入母后或外戚之手。这些外戚家族为了争夺权力,展开了激烈的角逐,相互倾轧,使得朝政混乱不堪。同时,宦官也趁机干预政事,加剧了朝廷内部的矛盾。在这样的政治环境下,官员贪污受贿、滥用职权的现象屡见不鲜,政治腐败达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。由于官员选拔制度的弊端,加上监察机制的失效,官场上贪污成风,官吏们横征暴敛,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。这种腐败现象严重损害了政府的公信力和执行力,使得社会矛盾不断激化。

      社会经济方面,土地兼并犹如一场凶猛的风暴,愈演愈烈。大量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,被迫沦为流民。他们背井离乡,四处漂泊,生活困苦不堪。农业生产因此遭受重创,粮食短缺,物价飞涨,百姓的生活陷入了绝境。商业活动也受到了严重的影响,商业秩序混乱,货币贬值,经济陷入了衰退的泥沼。而在民族关系上,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不断侵扰,匈奴等少数民族频繁进犯边境,烧杀抢掠,给边疆地区的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损失。中央政府却因内部问题缠身,无法有效地应对这些侵扰,导致边境战事频发,国力不断消耗。

      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,王莽出身于显赫的王氏家族,他的姑母王政君是汉元帝的皇后、汉成帝的母亲。王氏家族在元帝、成帝时期极为显赫,先后共有九人封侯、五人担任大司马,是盛极一时的外戚家族。然而,王莽的父亲王曼、兄长王永早死,未曾封侯,这使得王莽在家族中一度处于边缘地位,生活孤苦贫寒。但王莽并未因此而沉沦,他自幼勤奋好学,拜沛郡陈参为师,学习《礼经》,勤奋钻研,博学多才,生活中则处处以儒生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,言行举止皆合乎礼仪规范。他侍奉母亲及寡嫂,关怀备至,照顾得无微不至;抚养孤兄子,尽心尽力,教育极为严格。对内,他孝敬族内叔伯尊长,礼数周全,态度恭敬;对外,他广交贤士,与英俊之才结交,展现出非凡的社交能力和人格魅力。

      汉成帝阳朔三年(公元前22年),王莽的大伯父大将军王凤病重,王莽衣不解带地悉心照料,亲自尝药,一连数月,日夜不离病榻。他的这份孝心和耐心,深深感动了王凤。王凤临终前,将王莽托付给王政君和成帝,王莽因此被任命为黄门郎,开启了他的仕途之旅。此后,王莽凭借着自己的才华和努力,官位逐渐攀升。他广施恩惠,结交宾客,招徕贤士,对自己却严格要求,生活简朴,从不奢靡浪费。他的这些行为,让他在朝中赢得了广泛的赞誉,在民间也得到了文人志士的大力鼓吹,名声远超于了他的叔伯。

      随着时间的推移,王莽的野心逐渐膨胀。他深知,在这个动荡不安的时代,唯有掌握绝对的权力,才能实现自身的抱负。于是,他开始精心策划,一步步地朝着权力的巅峰迈进。他利用自己在朝中的地位与影响力,培植亲信,排除异己,逐渐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。同时,他还巧妙地利用社会上的不满情绪,打着改革的旗号,赢得了许多人的支持和信任。在汉哀帝去世后,王莽迎来了他人生中的重大转机。他趁机掌控了朝政大权,开始了他的篡位之路。为实现自己的皇帝梦,他不惜采用各种手段,包括伪造符命、制造祥瑞等,为自己的篡位制造舆论氛围。最终,在公元9年,王莽成功地废黜了西汉的最后一位皇帝,建立了新朝,登上了皇帝的宝座。

      王莽登上皇位后,志得意满地开始了他雄心勃勃的改革计划,试图通过一系列新政来挽救摇摇欲坠的社会,实现他心中的理想国。这些改革措施涵盖了政治、经济、社会等多个方面,每一项都旨在解决西汉末年遗留下来的各种积弊。

      在土地制度方面,王莽推行“王田制”,这一制度仿照古代的井田制,试图从根本上解决土地兼并这一严重的社会问题。他下令将天下的土地都更名为“王田”,收归国有,严禁私人买卖。规定一家之中男丁八口以下,如果占田超过一井(九百亩),就必须将多余的土地分给邻里乡党;而原本没有土地的人,则按照制度授予田地,一对夫妻可授田百亩。在当时,土地兼并现象极为严重,大量的土地集中在少数大地主手中,广大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,生活困苦不堪。王莽推行“王田制”,其初衷是为了实现土地的平均分配,让农民都能有田可耕,过上安稳的生活。

      然而,这一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却遭遇了重重困难。那些拥有大量土地的大地主们,自然不愿意失去自己的既得利益,他们纷纷这一政策。他们利用自己在地方上的势力,对政策的执行进行百般阻挠,使得土地重新分配的计划难以真正落实。而对于普通农民来说,虽然他们渴望得到土地,但由于政策执行不力,他们并没有真正从中受益。原本急需用钱的农民,因为土地禁止买卖,无法通过卖地来解决燃眉之急,生活陷入了更深的困境。

      在币制改革上,王莽可谓是频繁变动,令人目不暇接。从公元7年到公元14年,短短几年间,他一共进行了四次币制改革。第一次改革,他下令铸造大钱、契刀、错刀,与原来的五铢钱“四品并行”。这些新铸造的货币,有的重量和面值与实际价值严重不符,例如“一刀平五千”,其“一刀”二字错金,却当五千枚五铢钱使用。这种虚值大钱的出现,使得货币市场陷入了混乱。百姓们在交易时,难以判断货币的实际价值,导致商业活动受到了严重的影响。第二次改革,王莽废除了“金错刀”和“契刀五百”这两种虚值大钱,以及汉朝使用已久的五铢钱,发行“小泉直一”。

      这一举措不仅没有稳定货币市场,反而让百姓对新货币失去了信任。因为频繁的币制改革,使得货币的价值变得极不稳定,百姓们手中的财富在一夜之间可能就会大幅缩水。第三次改革,更是将钱币分为六等二十八品,使得币制更加混乱不堪。如此繁杂的货币种类,让人们在交易时换算困难,流通极为不便。仅仅一年之后,这一复杂的货币体系就不得不被废除,只留下小钱值一、大钱五十两种继续使用。公元14年,王莽又进行了第四次币制改革,废除大、小钱,另作货布、货泉,两种并行。但这两种货币的比值设置得十分不合理,进一步加剧了经济的混乱。币制的频繁变动,使得商业活动几乎陷入停滞,大批农民和商人破产,社会经济秩序被彻底打乱。

      王莽还对官制和地名进行了大规模的更改。在中央,他设立了四辅、三公、四将,共十一公,三公之下又设九卿、二夫、八十一元士,还设置了六监。这些官职的名称和职责大多仿照《周礼》,试图恢复古代的政治制度。在地方上,他对官制、官名以及郡县名称、行政区划分进行了多次变更。频繁地更改官名和地名,让官员和百姓们都感到无所适从。官员们需要不断适应新的官职和职责,工作效率大幅降低。而对于百姓来说,原本熟悉的地名突然改变,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。而且,这些改革往往缺乏实际的规划和考虑,只是为了追求形式上的复古,并没有真正解决政治管理中的实际问题。

      在商业改革方面,王莽实行五均、赊贷和六筦政策。五均是在长安及全国五大城市洛阳、邯郸、临淄、宛、成都设立五均官,负责管理市场的物价,收取工商业税。五均官会在每季度的中月,制定出各种货物的标准价格,称作“市平”。当物价高于“市平”时,就把库存物资按平价出售;物价低于“市平”时,则听任人们自由买卖。各郡县也设有司市,职责与五均官相同。赊贷则是由政府办理贷款,规定贫民遇有丧葬、祭祀等事,可向政府申请无息贷款;想要经营工商业却没有资金的,也可以向政府贷款,年息为十分之一。五均赊贷,再加上政府垄断经营的盐、铁、酒、铸钱和收山泽税,合称“六筦”。

      这一政策的初衷是为了平衡物价,防止商人过度剥削,同时增加国库收入。然而,在实际执行过程中,却出现了很多问题。由于负责执行的官员大多是商人出身,他们与地方豪强相互勾结,利用职权谋取私利。他们常常故意抬高或压低物价,从中获取巨额利润,使得五均政策不仅没有起到稳定物价的作用,反而加剧了市场的混乱。而赊贷政策也因为手续繁琐、利息过高,让很多真正需要贷款的人望而却步。

      王莽的改革虽然充满了理想主义色彩,但在现实面前却遭遇了重重困境,最终以失败告终。这一系列改革措施的失败,并非偶然,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,深刻地反映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差距。

      从改革措施本身来看,王莽的许多改革理念过于超前,严重脱离了当时的社会实际。以“王田制”为例,虽然其旨在解决土地兼并问题,实现土地的公平分配,出发点是好的,但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,却缺乏现实可行性。土地私有制在西汉时期已经存在了数百年,早已深入人心,成为社会经济的重要基础。而且,拥有大量土地的大地主和官僚阶层,是当时社会的统治阶层,他们拥有强大的政治和经济势力,是既得利益的最大受益者。王莽试图通过强制手段剥夺他们的土地,必然会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。这些大地主和官僚们利用自己的权势,在地方上“王田制”的实施,使得土地重新分配的计划难以推行。同时,由于缺乏有效的执行机制和监管措施,在土地分配过程中,出现了大量的腐败现象,许多农民并没有真正得到应有的土地,反而陷入了更加贫困的境地。

      币制改革同样如此,王莽频繁地更改货币制度,使得货币的种类繁多,换算复杂,严重扰乱了市场的正常秩序。在短短几年内,他先后进行了四次币制改革,每次改革都推出新的货币,而且新货币的重量、面值与实际价值往往严重不符。这种频繁的变动,让百姓对货币失去了信任,导致市场交易陷入混乱。商业活动需要稳定的货币体系作为支撑,而王莽的币制改革却破坏了这种稳定性,使得商人不敢轻易进行交易,商业活动受到了极大的抑制。许多商人因为货币的贬值和混乱而破产,经济陷入了衰退的困境。

      在执行层面,王莽的改革也面临着巨大的困难。当时的官僚体系已经腐败不堪,官员们大多为了自己的私利而贪污受贿、滥用职权。这些官员与地方豪强相互勾结,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利益集团。他们在改革过程中,不仅不积极执行改革措施,反而利用职权谋取私利,阻碍改革的推进。例如,在五均、赊贷和六筦政策的执行过程中,负责执行的官员大多是商人出身,他们与地方豪强相互勾结,故意抬高或压低物价,从中获取巨额利润。他们还利用赊贷政策,向百姓收取高额利息,使得许多百姓因为贷款而陷入了债务的深渊。这些行为严重破坏了改革的初衷,使得改革措施无法真正惠及百姓,反而加剧了社会的不平等和矛盾。

      改革的失败,使得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。土地改革的失败,导致土地兼并问题更加严重,大量农民失去土地,生活无以为继。他们被迫流离失所,成为流民,为了生存,不得不铤而走险,加入起义军。币制改革的混乱,使得商业活动停滞,经济衰退,百姓生活困苦不堪。商业的萧条,导致大量商人失业,城市中的贫困人口急剧增加。这些人对王莽的统治感到绝望,纷纷起来反抗。五均、赊贷和六筦政策的执行不力,使得百姓对政府失去了信任,社会的不满情绪日益高涨。政府的公信力受到了严重的损害,百姓不再相信政府能够解决他们的问题,对王莽的统治产生了强烈的抵触情绪。

      新朝面临着严重的统治危机。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,其中以绿林军和赤眉军最为强大。绿林军在湖北地区崛起,他们以恢复汉室为号召,吸引了大量农民和流民的加入。赤眉军则在山东地区发展壮大,他们的军队纪律严明,作战勇猛,给新朝的统治带来了巨大的威胁。这些起义军不断攻城略地,削弱了新朝的统治力量。同时,一些地方豪强和贵族也趁机起兵,企图推翻王莽的统治,恢复自己的势力。他们与起义军相互呼应,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反新力量。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,王莽的统治摇摇欲坠,新朝的命运岌岌可危。

      在改革失败的阴霾笼罩下,新朝犹如一座摇摇欲坠的危楼,在农民起义的中岌岌可危。赤眉、绿林等起义军如汹涌的浪潮般兴起,他们的出现,彻底打破了新朝表面的平静,将王莽的统治推向了万劫不复的深渊。

      绿林军的崛起,源于荆州地区的一场严重饥荒。百姓们为了生存,纷纷涌入沼泽地挖掘荸荠充饥,然而,人多荸荠少,争夺冲突不断。新市人王匡、王凤挺身而出,为饥民们调解纠纷,他们的公正和担当赢得了众人的拥护,被推举为首领。于是,王匡、王凤将这些饥民组织起来,发动了起义,以绿林山为根据地,号称“绿林军”。马武、王常、成丹等豪杰也纷纷前来投奔,绿林军的队伍迅速壮大,短短数月内,就集结了七八千人

      。起初,绿林军并没有攻城略地的远大目标,他们只盼着年成好转,能够回家过上安稳的日子。然而,随着形势的发展,他们逐渐意识到,只有推翻王莽的统治,才能真正改变命运。地皇二年(公元21年),荆州牧派遣两万大军前来征剿绿林军。绿林军毫不畏惧,毅然出山迎击。他们凭借着顽强的斗志和灵活的战术,在云杜大败官军,歼敌数千人,缴获了全部辎重。这场胜利,让绿林军的士气大振,他们乘胜追击,一举攻克重镇竟陵,又转击云杜、安陆等地。当他们胜利回师绿林山时,队伍已经发展到了五万人,成为了一支令新朝政府胆寒的力量。

      赤眉军则在山东地区崛起。天凤五年(公元18年),琅琊人樊崇率领一百多人在莒县起义。他们以泰山为根据地,转战于黄河南北,所到之处,劫富济贫,深受百姓的拥护和支持。青、徐一带的饥民纷纷归附,逢安、徐宣、谢禄、杨音等豪杰也率部加入,起义队伍迅速发展壮大。吕母死后,其众人也加入到樊崇的起义军中,进一步增强了赤眉军的实力。起初,赤眉军的组织较为简单,没有文书、旌旗、部曲和号令,只是以言语相约束,共同遵守“杀人者死,伤人及盗者抵罪”的纪律。他们的最高首领称“三老”,其次为“从事”,再次称“卒吏”,彼此间称“巨人”。

      地皇三年(公元22年),王莽派太师王匡和更始将军廉丹率十万大军前来征讨赤眉军。为了与官军相区别,赤眉军将士将自己的眉毛染红,从此,这支队伍便被称为“赤眉军”。在成昌之战中,赤眉军与官军展开了一场激烈的决战。赤眉军士气高昂,奋勇杀敌,大败官军,廉丹及其部下汝云、王隆等二十余名将领被击毙,王匡仓皇逃走。这场战役的胜利,让赤眉军声名远扬,他们乘胜四方征战,部众迅速发展到十万余人,控制了山东一带战场的主动权。

      面对起义军的迅猛发展,王莽惊恐万分,他深知自己的统治已经岌岌可危。为了挽救局势,他采取了一系列疯狂而又荒诞的举措。他先是组织了“九虎联防”,临时任命了九个将军,号称“九虎”,带着几万精兵去对抗汉军。然而,王莽却吝啬无比,他只给这九虎每人赏赐了四千钱,还将他们的老婆孩子押到宫里当人质。如此对待将士,怎能让他们心甘情愿地为其卖命?结果,九虎毫无斗志,只是应付差事,凭借地形优势被动防守。打了一仗后,就有六虎逃跑,其中两虎因顾忌家人回来请罪,却被逼自杀,另外四虎见状,也纷纷逃亡。这一战,让王莽的最后一丝希望也破灭了。

      随着起义军的不断逼近,王莽陷入了绝望的深渊。他整日忧心忡忡,茶饭不思,只能借酒消愁。他每天就着鳆鱼喝酒,翻阅军书,看累了就趴在桌子上睡一会儿,再也无法安稳地躺在床上。面对如此绝境,一个大臣竟然向他建议,说古时候国家遇到大难,哭是很管用的,应该向老天哀告,也许老天听到哭声就会睁眼相助。王莽竟然相信了这个荒诞的建议,他带着大臣们来到长安南郊,仰天大哭,一边哭一边诉说自己当皇帝的经过,声称自己是顺应天命,如今老天却要毁约。他哭得泪流干了,嗓子也失声了,还趴在地上使劲磕头。为了让哭声更响亮,他还让长安的儒生、百姓都跟着一起哭,从白天哭到晚上,凡是去哭的,统统管饭,哭得特别悲哀的,还被封为郎官,一时间,哭声震天,被封为郎官的竟多达五千余人。

      然而,哭泣并不能挽救新朝的命运。地皇四年(公元23年),绿林军攻入长安,长安城内顿时陷入一片混乱。百姓们长期受王莽的压迫,心中早已积满了怨恨,此时纷纷趁机暴动,冲进皇宫,要向王莽讨还血债。王莽在王揖等护卫下,惊慌失措地逃往渐台。他妄图凭借渐台的险要地势,做最后的挣扎。渐台周围有池水环绕,是一个易守难攻的地方。王莽以为躲在这里,就能逃过一劫。但他万万没想到,起义军的怒火如熊熊烈火,不可阻挡。王邑日夜拼死搏斗,他的部下死伤殆尽,最终也退至渐台。

      这时,他的儿子、侍中王睦正想脱掉官服逃命,王邑大声喝住了他,父子俩决心一起守护王莽。然而,他们的抵抗只是徒劳。最终,随从王莽的千余人全部战死或者被杀。商人杜吴瞅准时机,杀死了王莽,并取走了他的绶带。校尉公宾就得知后,向杜吴询问王莽的尸身所在,杜吴告诉他在“室中西北陬间”。公宾就找到了王莽的尸体,斩下了他的首级。随后,王莽的尸体被愤怒的军士们分裂,他们争相抢夺,以解心头之恨。

      王莽的首级被悬挂在宛市之中,供众人围观。百姓们对他恨之入骨,纷纷上前提击,甚至有人切食他的舌头,以发泄心中的怨恨。这个曾经不可一世的皇帝,最终落得个身首异处、尸骨无存的悲惨下场。他的新朝,也随着他的死亡而灰飞烟灭,仅仅存在了十五年,便成为了历史的尘埃。

      新朝的覆灭,是王莽改革失败的必然结果。王莽的改革,虽然初衷是为了挽救社会危机,实现他心中的理想国,但由于他的改革措施严重脱离实际,加上执行不力,最终导致了社会矛盾的激化,引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。他的失败,也给后世留下了深刻的教训,让人们明白,改革必须顺应时代的潮流,符合社会的实际情况,否则,必将遭到历史的淘汰。

      王莽的一生,充满了传奇色彩和争议。他从一个出身贫寒的外戚子弟,凭借着自己的才华、努力和野心,一步步登上了权力的巅峰,建立了新朝。他试图通过一系列的改革,来挽救西汉末年的社会危机,实现自身的理想国。然而,他的改革最终以失败告终,新朝也在短短十五年后就宣告灭亡。他本人也落得个身首异处的悲惨下场,成为了历史上备受争议的人物。

      从积极的方面来看,王莽的改革体现了他对社会问题的深刻洞察和试图解决问题的决心。他推行的“王田制”,旨在解决土地兼并问题,实现土地的平均分配,让农民能够有田可耕,这一理念在当时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。他实行的五均、赊贷和六筦政策,试图通过政府对经济的干预,来平衡物价、抑制商人的过度剥削,增加国库收入,这也反映了他对经济管理的一些思考。他还重视科技发明,支持类似“飞行器”的装置实验,展现了他对科技发展的关注。他的这些改革措施,虽然在当时未能成功,但其中的一些理念,如土地国有、国家管控经济等,对后世产生了一定的启发。

      然而,王莽的改革也存在着诸多问题。他的改革过于理想化,严重脱离了当时的社会实际。他试图在短时间内推行一系列激进的改革措施,却没有充分考虑到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和承受能力,导致改革遭到了强烈的反对。他的改革缺乏有效的执行机制和监管措施,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腐败现象,使得改革措施没办法真正惠及百姓,反而加剧了社会的不平等和矛盾。他的改革还存在着反复无常的问题,政策频繁变动,让百姓和官员都感到无所适从,严重影响了政府的公信力。

      王莽的失败,给后世留下了深刻的教训。首先,改革必须要充分考虑到社会的真实的情况,不能过于理想化。改革措施要符合社会的发展规律,要能够切实解决社会问题,否则,即使出发点是好的,也难以取得成功。其次,改革需要有广泛的民众支持,要让百姓能够真正从中受益。只有得到百姓的支持和拥护,改革才能顺利推进。再次,改革要有有效的执行机制和监管措施,要确保改革措施能获得切实的执行,防止腐败和滥用职权的现象。最后,改革要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贯性,不能频繁变动,否则,会让百姓和官员对改革失去信心,影响改革的效果。

      在历史的长河中,王莽虽然只是一个短暂的过客,但他的故事却一直被人们所铭记。他的功过是非,也成为了人们争论不休的话题。他的改革虽然失败了,但他的尝试和探索,却为后世的改革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。他的故事告诉我们,历史是一面镜子,我们该从历史中吸取这次的教训,不断探索适合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道路。